彭光燕,女,毕业于四川大学护理学专业,主管护师。现任康养护理学院护理教研室教师,主授《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终关怀护理学》等课程。曾在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十余年,期间多次代表科室获得院级各项护理操作考试第一名,曾获得“优秀护士”及“先进护士”荣誉,获成都市精神文明办颁发的“成都市好人”荣誉。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教学中擅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

优秀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态度
请问促使你越来越优秀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彭光燕老师骄傲的说:“优秀是对于一个人,并不是针对某份职业,自己在医院工作的十年也一直追求卓越,在医院工作期间曾获得2019年度‘优秀护士’荣誉称号,被评选为‘成都好人’‘先进个人’。优秀的背后是态度,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工作态度,那么他不管在什么行业都可以做的很好,变得优秀只是成长时间的问题。”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彭老师一直认为态度决定习惯,习惯成就未来。从事护士工作时她一直秉承“敬畏生命、守护健康”的理念,曾在下班途中,遇到正在抽搐惊厥的一岁儿童与焦急求救的年轻妈妈,彭老师见势直接让他们上了车并开展紧急抢救,与生命赛跑5分钟后,成功抢救了儿童。事后有人问她,如果送娃娃去医院的途中出现了意外,家属找麻烦,怎么办?彭光燕说,自己在做事之前不会过于理性地分析家属之后会不会找麻烦。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医务人员的本能反应,不需要思考很多。从中,我们看到了一名优秀护士背后是专业精湛的技能、守护健康的真心,敬畏生命的态度,正是基于这种把病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敬业精神,彭老师获得了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办颁发的“成都市好人”荣誉。

走上讲台,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课程教学
彭老师主要承担《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终关怀护理学》等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她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学习翻转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方式,对教学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彭老师特别注重同学们的听课反馈,在讲课过程中能及时捕捉大家听课时的状态,并结合当代年轻人比较关注的话题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非常有趣。“我本身对外科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书本上抽象的外科疾病让我特别吃力,但是彭老师能把本来枯燥乏味的且难以理解的各种外科疾病讲得生动形象,让我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了很多”,2019级本科生邹家玉说到。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这门课中,她基于在ICU护士岗十年的临床经验,将课程内容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把ICU的案例应用于课堂,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达到1+1>2的效果。该门课程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者占比达64%,学生平均成绩达到了89的高分,通过率达到了100%。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彭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她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形成知识结构,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彭老师说:“在一次本科教学中,布置了开放性的作业,主要讲酒精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准备,一些同学在寝室中模拟着火后一氧化碳中毒的过程,把病因、处理方法等拍成了视频,把课堂上升了一定的高度。”通过这次发展课堂,彭老师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彭老师上课条理清晰,从实际应用情景出发,让我们在深入掌握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对‘护士’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老师会通过小组讨论、仿真平台、发展课堂等方式,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朱瀚同学说到。彭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将思想政治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科知识教学管理过程中,担任学生的班导师,所带2021级本科3班在护理礼仪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我们看到了彭老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好的践行了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梅超南这样评价她:“彭光艳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用真情教学,用诚心育人’,对待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教学讲解钜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师指导调整教学方式。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CBL教学法,情景教学,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希望彭老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继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做到潜心教学,匠心育人。